中大新闻 | 中山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全球和地方背景下的遗产教育:可持续旅游的作用”网络论坛

发布人:紫荆教育 发布日期:2022-10-01

       中大新闻网广州9月30日电(通讯员李贵清)为庆祝《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提升公众对遗产保护和文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9月28日,中山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共同举办了以“全球和地方背景下的遗产教育:可持续旅游的作用”为主题的网络论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在开幕视频致辞中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背景及旅游发展背景下,讨论通过遗产教育与可持续旅游的融合来促进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为重要,感谢过去几年中山大学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与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教授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旅游学科是中山大学的优势学科,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过去几年对中山大学的支持,希望未来能继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致开幕辞(来源:旅游学院)

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教授致开幕辞(来源:旅游学院)

        本次网络论坛采取嘉宾讲座和观众提问交流的形式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杨碧幸女士,中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处主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燕海鸣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昉女士分别就遗产教育与可持续旅游进行了主题讲座。杨碧幸女士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视角详细介绍了世界遗产教育和可持续旅游的全球实践及其相关经验,对中国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提出了新的希望。燕海鸣博士就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与《世界遗产公约》相关规则的互动过程,指出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是基于中国的国情,结合相关国际规则,在两者的不断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与管理体系,其本身是全球化与本土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张朝枝教授重点就中国教育部门发起、践行与推广世界遗产教育的背景、方法、历程及其与可持续旅游的关系进行了介绍,指出以研学旅游形式出现的世界遗产教育活动正在不断改变世界遗产的规划、管理与发展理念,对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正在产生深远影响,未来要进一步加强世界遗产教育工作。陈昉女士详细介绍了丹霞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围绕“中国丹霞”开展世界遗产教育的方法与成效。

1

左上:杨碧幸女士做“遗产教育与可持续旅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视角与经验”主题发言  

右上:燕海鸣博士做“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主题发言

左下:张朝枝教授做“中国的遗产教育与可持续旅游”主题发言  

右下:陈昉女士做“探索遗产教育的丹霞山模式”主题发言

(来源:旅游学院)

       据悉,本次活动是我校作为学术单位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世界遗产青年论坛以来,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教育理念的又一举措,也是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承办的“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项目(第四期)”的重要组成部分。